市委书记李强来校考察时指出,要找准技术创新的突破口,聚焦优势领域,做强特色学科,加快推动科研成果高效高质产业化,更好支撑服务上海重点产业发展。这让学校广大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也深感所肩负的使命责任。为此学校在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的同时,围绕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专门部署开展前沿关键技术与重大应用攻关,各学院、各部门积极响应,聚力创新,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重大技术进步、重点产业发展贡献上理智慧和力量。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学校按照李强书记指出的“以技术路径创新加快实现弯道超车,力争取得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的要求,加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推动形成更多的原始创新。规划处在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中,重点关注对光子芯片等科技前沿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战略支持,聚焦以5G场景应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未来光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发展。
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需要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科技发展研究院加大了对科研团队及平台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高速铁路用高性能铜合金接触线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制出的高性能铜合金接触线填补了我国高铁接触线关键技术的空白,“高性能光谱仪器及高精度关键元器件的研制与工程化开发”研发了自主可控的高精度光栅、CCD检测器关键元器件,两项技术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光电学院在5月底实现了科研实验室100%恢复科研工作,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团队抓紧布局光子芯片开发、全光学习、纳米光刻与纳米成像等0到1的技术,努力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力争占领人工智能制高点。
学校已进入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关键时期,逐步积累了“五大一流”优势学科,将积极推进国家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申报和建设,主动寻求外界合作进行协同创新,提升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攻关能力。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瞄准前沿、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让自主创新成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和地方产业集群。
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学校加快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围绕特色优势,大力推进跨学科创新研究的组织模式,筹划组建人工智能及医工交叉跨学科创新中心。金沙官网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的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五大一流”学科及相关支撑学科更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医工复合型卓越人才。2020年,学校拓展了校院医工合作广度,与仁济医院、附属市东医院等医院新设立医工交叉项目89项。
各学院也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契机,寻找新的增长点。医食学院组织教师对接医学临床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攻关,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通过学科渗透融合共同解决医疗技术难题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机器智能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产业需求,聚焦物理世界人工智能,研究人机共融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致力形成一批国际顶尖的代表性成果,支撑学校跨学科协同发展,树立“新工科”人才培养典范。
下一步,学校将依照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实质推进跨学科交叉创新建设工作,加强医学、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完善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提升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成果质量,打造上理特色品牌。
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
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学校按照李强书记强调的“加快推动科研成果高效高质产业化,更好支撑服务上海重点产业发展”的要求,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努力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研发到制造,再从制造到产品,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了33个覆盖全国的技术转移工作站,形成了技术转移网络创新枢纽,大学科技园在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上下功夫,整合园区企业资源,主动承载、主动对接和主动服务平台公司的落地项目与产业化企业,促进技术研发转移。同时,整合杨浦各科技园区优势,共同组建大学科技园项目股权投资联合投资基金,通过梳理、排摸科技成长企业,构筑从成果到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链,帮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努力打造科技园发展升级版。
学校积极与服务国家和上海重点战略的企业合作,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商飞、中国重燃、光明集团等企业,围绕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国家粮食科学研究院、上海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与杨浦区、黄浦区、青浦区等广泛开展区校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努力打造“医院-高校-研究院-企业-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闭环,将高水平创新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应用落地。同时,学校将牵头建设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体系及完善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级。
为科技创新蓄积“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发展依靠的是人才力量的集聚,人事处在人才引进工作中以学校重点发展方向为主导,创新人才引进工作理念,从人才为我所有向人才为我所用转变,以团队引进为主要方式,打造“带头人+执行人”的团队引入模式。
学校构建了青年人才培育新体系,深化“沪江博士后”计划和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思学计划”“志远计划”“乘风计划”等,让广大青年拥有更好的成长平台。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擂台赛”“学术擂台赛”“工程擂台赛”等晋升渠道。光电学院承办“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光学工程专场暨9001cc金沙以诚为本第二届沪江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光学工程专场”,为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开创了线上学术交流新模式。能动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能力培训与评估,同时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工作,打好学院事业发展基础。
为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学校探索股权激励机制改革,专门出台文件鼓励教师以作价入股的形式参与对接资本市场。2019年,学校1项专利以无形资产480万元占股45%,自然人出资600万元占股55%成立公司。学校还鼓励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新创业。
同时,通过承租人才公寓、与区政府共建附属学校、附属医院等举措,缓解教师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等问题,积极做好人才成长的服务工作。
组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