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主办的“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讲座在金沙官网举行。本次报告采取线下授课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师生聆听。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绪明教授主持。
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担任本次活动主讲嘉宾并作“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专题报告。他表示,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意义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展现出三重意义,即对于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整体的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而这样的意义正应当被理解为“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在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吴晓明教授就学生提出的“如何在现代化的同时又不会被现代化所奴役”这一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回答和阐释。他指出,首先,现代化不是短时间一蹴而就的;其次,需要在历史性实践当中逐渐地展开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过程,并且逐渐地使得诸多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譬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等理念都属于新的文明形态,我们在历史发展当中已经不断把这样的理念提示出来了,有待我们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报告引经据典,以丰富的哲学理论和生动的事例引导大家思考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种历史进程;他鼓励青年们要勇于承担时代的责任,一方面警惕“外部反思”是阻碍思想发展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最后,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教授作精彩点评。他指出,报告立足理论、实践和意义三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既深刻又生动的演讲,有学术视野的高度、哲学分析的深度和感染听众的力度;报告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尤其是激励青年学生脚踏泥土芬芳,胸怀星辰大海,展望诗和远方,坚定不移跟着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许多师生表示,能够亲临现场聆听吴晓明教授的学术报告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并希望学校今后多举办高质量的学术活动。
讲座现场
线上直播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